【实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
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3.小组汇报、感悟:
(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
A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
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
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
(2)感悟二:大海风的神奇:
A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是()、是()、是()
他一来,就()……
就()……
就()……
就()……
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
(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平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
B指名朗读、评议:
四、朗读课文,选背诗句。
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复习会认字。
2.学习会写字。
(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
“镜”与“境”的对比、区分。
(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虽然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是在学习生字过程中,教师仍然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观察、讨论、评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精神及评价他人的能力。]
3.检查背诵情况。
板书设计
1.大海的歌
色的神奇:雾、云、波纹、潮声、天、鸟
风的神奇: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静的神奇:不闹、不笑、抱着、背着、鼾声
2、《帽子和鸟窝》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翔翔对帽子的喜爱之情,从而感受他对小鸟的爱护. 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帽”和“窝”:
1.板书:帽子
学习“帽”:怎样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帽”的字形,强调“帽”的右上是“曰”不是“日”;右下是“目”,也不是“日”。
2.板书:鸟窝
学习“窝”:引导学生思考:“窝”是什么偏旁(是穴宝盖,不是宝盖头。)
二、出示课题、质疑:
1.板书: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2.齐读课题:帽子和鸟窝。
3.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会。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他的字音是否读准,一边思考:课文讲的是谁,干什么的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2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媒体课件。(词语、句子、练习题)
第 一 课 时
读题激趣,导入新课
1.议论对“骄傲”的词义理解。
2.读课题,议一议“骄傲”在课题中的意思。
3.围绕课题提问,激发阅读课文兴趣。
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读准字音,标画新词。
2.同桌对读,读通每个句子,说说新词的意思,互相评价、纠正。
3.反馈朗读中觉得难读的字、词、句,集体练读。
4.指名或分组逐段朗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5.整体感知课文。同桌互助完成口头填空练习:
a.________为_________骄傲。b._______ ……此处隐藏3361个字……p>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作者喜爱和赞美大兴安岭的感情。
2、表情朗读课文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以——“亲切与舒服”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与舒服的?请读出有关句子(出示句子)
2、大兴安岭的美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闪烁)?(板书岭林花)
那么岭林花到底怎么美?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读好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岭”
1、个别读第2 节,思考:(卡片出示)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
2、交流。(多、温柔)
3、(卡片出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
交流:
a、秦岭:“云横秦岭”
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
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
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c、“多少条岭……”
抓住看不完,联系该句重点词体会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抓住看不厌体会美。
d、“每条岭……”
体会温柔,长满珍贵的树木,决不是光秃秃的岩石。每条岭的线条都是那么柔和,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一样——
4、体会情感,熟读这段。
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出示岭)如果说秦
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出示秦岭比较)那么大兴安岭的岭是又——多又——柔,美得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大家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5、学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部分的?谁能结合思考题来说一说。(指卡片)
先读课文,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再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样感受到的?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岭的美表达出来。
(二)学习“林”
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林。
2、自由读3、4二节,思考问题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广阔、不同的蓝色、海面有波浪、海边有浪花)
3、过渡:林又广又绿,美如海,你是怎样读懂的,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2。呆会儿请你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谁先交流,大家仔细听,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认为该怎样读?评读。随机朗读。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非常广阔,一片绿色,真像林的海洋。个别读。
b“群岭起伏……”——长满树木的山岭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真美啊!
c“多少种绿颜色呀……”——一片绿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阳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叶松的海洋”——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犹如海洋般辽阔无边。
e“海边上……”——岭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边沿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像海边的浪花。真美。
泛:动态美,充满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吗?用问号有什么好处?谁能把这海边的白桦读得更美。个别读,举手的同学读。
5、看图引读。
出示图,引: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确——多少种绿颜色呀——兴安岭上——是的——看——
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三)同法自学“花”。
1、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花这一部分,不过要求可更高了,这回要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2、个别交流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读出来。对于她所读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话,请跟他一起读。随机板书(多、艳)
3、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短镜头: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兴安岭……鞋”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灯片,作者怎么会把兴安岭当作一位姑娘的?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学习第6 节。
回到句子“它的美丽……不空洞。”
1、过渡: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闪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听。
2、: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课文。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如果还有地方没读懂的,请提出来。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能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说说。
1、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2、岭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