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说课稿

时间:2025-04-22 07:10:07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乙己》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乙己》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着重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本文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意在表达“一般社会对一个苦人的薄凉”。

初四学生对小说体裁并不陌生,但还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层次,上升不到对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赏析层次。因此制订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②在对比矛盾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揭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学重点是目标①,教学难点是目标②。

二、教法学法

学习本课,将运用情境体验法和点拨指导法,指导学生运用选点比读法和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过程

矛盾和差异能帮助学生抓住文本的缝隙,弥合学生的认知盲点。所以,教学设想是:通过展示孔乙己档案卡、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从矛盾中揭示悲剧的原因等四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学完课文,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2.学习活动一:展示《人物档案卡》。

速读课文,注意“颓”等字的读音和写法,扫除文字障碍,并填写人物档案卡。档案卡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出身、学历、专长、嗜好、主要事迹经历等。尤其主要事迹经历,能迅速地理清小说的6个典型的生活细节。

2.学习活动二: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

从小说欣赏的层次看本课,幻灯出示,教师介绍,学生积累。

出示的内容包括:故事背景:清朝末年。主角:孔乙己。场景:咸亨酒店。视角:儿童视角。看客设置:短衣帮等。故事氛围:笑。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

说到儿童视角,可以联系学过的《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等篇目,思考儿童视角表达的.价值,是“寄予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3.学习活动三: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

让学生对第四段出场和第十一段退场进行选点比读,先独立思考圈点批注,然后分小组交流研讨,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从拿钱的动作由“排”到“摸”的变化、手的功能的变化等,感受孔乙己的变化;从不变的是众人的“笑”,笑声中出场,笑声中度日,笑声中死去,引导学生感受孔乙己命运变化社会根源。

从这些细节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4.学习活动四:从矛盾中揭示悲剧的原因。

跳读课文,发现矛盾点,进行质疑,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依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引导学生关注他的特殊身份,他是一个边缘人、病态人,对这样的人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依据“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引导学生体会鲁迅文章里常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这句深含着对孔乙己命运的思考,不确定中有确定的因素。

依据“对于孔乙己的不幸大家不但没有同情还总是笑”,通过资料助读,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创作动机。助读的资料是: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本文被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呐喊的是麻木的国民性,揭示的是民族的伤疤。

作业:发挥想象,以《孔乙己中举》为题尝试写一篇小说。

《孔乙己》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小说之林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在众多的作品中,鲁迅坦言他最喜欢自己的小说就是《孔乙己》,由此可见这篇小说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及具有的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难怪,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幻:空间上,在语文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孔乙己》这篇小说收入其中,并且位于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第一篇。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孔乙己不仅是例子,更应是例子中的典范,即使吴敬梓的名篇《范进中举》在编排的时候已无法与之媲美。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教学目标4个:

1、积累重点字词;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

4、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联系现实,关照自己以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难点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联系现实,关照自己以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的文风冷峻意味深沉,再加上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这些因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借鉴了初一入学时填学籍表的做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以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立体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就是播放孔乙己的视频朗读,设置情境,以期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朗读揣摩表演法:指导学生朗读表演,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2、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此处隐藏18102个字……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

①能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②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③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象。根据以上理论及我教的班级的现状,

六、重难点。

我把以上目标均作为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确定为难点。

七、如何突破重难点。

那么,我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第三,以“笑”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深入浅出情境教学的效果。

八、确立教法学法的依据。

以新大纲“教学中在重视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材特点为依据,采取以下教学法进行教学:

1分层次教学法。

2目标导学法。

3教师“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自主式”的分析归纳法。此种教学法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教学媒体:采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九、预习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2、勾画、圈点、作批注、摘抄名句(习惯的培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十、教学设想:

1、以“笑”为突破口,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2、分层次教学,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他对其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这样导课的优点是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另外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期待欲,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审美注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除了擅长写小说,还擅长写杂文,鲁迅的杂文象匕首,象投枪,对反动派进行无情的揭露,鞭笞。因此,他对反动派左边一巴掌,(18)右边一巴掌(81),合起来为鲁迅的出生年(1881)两巴掌加起来是(36),即鲁迅死于(1936)年。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入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间写下的14篇小说,记忆口诀如下:

狂人孔乙己在明天吃药,阿Q在故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为了一件小事闹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刷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

3、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4、字词教学

5、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幻灯打出。

6、分层次教学

教师提示:1、衣着可笑

2、名字可笑

3、动作可笑

4、神态可笑

5、语言可笑

6、事情可笑

A: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B:这些笑说明了什么?

C:从这些可笑的地方,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提示“我”,众人,小孩,掌柜

A:分辨他们的笑有什么含义?

B:从他们笑的含义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C:从中挖掘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分层次教学的优势:

根据我所教班级的现有基础,特划出三个层次:

A:20%左右的学生对学科基础较差,或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法不良,而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作为A类层次对待。

C:30%左右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较扎实,对所学知识有一定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C类层次对待。

B:50%的中间生作为B类层次对待。

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

作业训练分层

考试评价分层

层级由本人自愿,老师衡量而定,但此种分类是动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调整,这样分层次教学可以使学生们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受表扬的机会,人人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有效地激发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归纳板书

孔乙己是一个特殊人物,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他被笑声包围,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们不无恶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利箭刺向他,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言而喻。

7、 小结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小说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的小说的悲剧效果。

教学的预期效果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能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另外,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训练,如说话、概括、表演、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1、作业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的布置,不作统一要求。

1)创作课本剧,

2)发散性思维训练。

3)写作训练,

2)题目:《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20xx版孔乙己》

要求:不改变原小说的主题,充分发挥想象,

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

性格。

字数:300字以上。

3)内容: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孔乙己》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